本报凌云讯 去年以来,凌云县以全域乡村振兴为主线,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,取得良好成果。
坚持产业富民,促进农民增收。该县对标“两个高于”,出台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方案、实施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等27条措施,重点支持发展茶叶、桑叶、养殖业,对油茶林和八角林进行低产改造。建立完善龙头企业联农带农益农机制,引进龙头企业发展现代特色农业。建设“百色红”桑果酒加工厂,带动18家合作社和311户农户种植桑果2049亩,户均收入3.3万元;引进广西凌云盛园茶叶有限公司,与2500户茶农和18个合作社签订茶叶收购及管护技术指导协议,带动5200多人从事茶叶生产工作。实施“养好鸡鸭·留住爸妈”工程,引进广西富凤集团,建设16个养殖基地,总栏舍面积5.8万平方米,其中已建成12个养殖基地3万多平方米。共投放鸡苗63.8万羽,带动36户群众参与肉鸡养殖,实现在家门口就业。全县57个脱贫村有新型经营主体和产业基地73个,带动脱贫户(含监测户)2802户就业,比例超30%。发放产业奖补资金2528.8754万元,支持7935户脱贫户(含监测户)发展特色增收产业。全县脱贫人口人均生产经营性净收入1640元,增速21.34%,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了基础。
坚持环境整治,提高乡村“颜值”。开展“干部回乡·扮靓家园”大行动,实施全域基本整治型村庄575个,改造民房2465栋,实施农村环境整治项目8个,村屯实现垃圾不落地、杂物不乱堆、污水不见天、棚圈不乱搭、人畜不同院的宜居环境。在全县20户以上屯已通硬化路、人口集中区域道路实现亮化的基础上,深入开展抗疫爱卫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活动,不断改善居住环境卫生;实施油茶产业基地低产改造、养殖基地建设、绿色高端家具产业园建设、产业园产品交易市场建设、红色教育基地建设、人居环境整治等6个项目;加强对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,已完成乡村规划23个,村庄生态规划图景初步成型。
坚持文旅助农,推进融合发展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,打造精品民宿、自驾游基地,拓展旅游发展空间,扩大旅游产业集群,满足游客需求。做好凌云县享受自治县待遇30周年纪念活动及该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工作,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,建设一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,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。全面实施“旅游+”战略,实现多业态融合发展,积极将“两叶一果一家禽”等特色产品融入旅游体验项目,延伸乡村振兴文旅产业链条。挖掘红色文化资源,通过重建一批红色文化项目,与现有的红色彩架景区、孙中山纪念堂等打造成一条红色旅游线路,争取融入百色“邓小平足迹之旅”旅游精品线路推荐,助推乡村振兴。该县平怀村获评“五星级乡村旅游区”和“广西乡村旅游重点村”,浩坤村获评“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”。
坚持乡风文明,推进乡村治理。推进“党建+四治融合”乡村治理体系建设,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,革除陈规陋习,农村“脏话不出口、不见赤膊汉、不住赤膊房”的良好风尚完全形成。以泗城镇新秀社区、伶站瑶族乡浩坤村为试点,建设“智慧社区”“数字乡村”智能管理平台,开设视频监控、智慧党建等模块。强化乡村法治网格管理服务,全县划分为335个单元网格,配齐网格员。强化“智慧乡村”建设,成立综合管理服务中心24个,安装“雪亮工程”监控探头1380个,提升“互联网+政法服务”建设水平。新增20个自然村推广积分制和3个村推广清单制,推动工作落实落地。完善“一约四会”等制度,推行“两面墙撑起一面旗”乡村自治模式,在村屯建设党员承诺先锋墙和乡村善治笑脸墙1273处,调动村民主动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。“五治”融合使得乡村治理硕果累累,加西村被中央农办等6部门授予第二批“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”称号;浩坤村荣获“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”“自治区民族团结示范村”“全市乡村治理示范村”等荣誉称号。
在2022年广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第三方评估中,该县群众评价满意度排名全区第一;全县推行的“干部回乡·扮靓家园”乡村建设大行动工作方法获自治区肯定并在全区推广。 □董淳林